家校社网络思政共同体成立。
武汉学院秉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和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践行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发展以创新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面对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与新机遇,深入研究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共同体建设,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优化教育内容与方法、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构建多方协同、资源整合、高效互动的高校网络思政共同体,为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质量提供实践案例。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高度重视,相继出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为高校网络思政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武汉学院积极响应,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实践探索。武汉学院以辅导员微能力提升工作室为依托,打造“丹娱文化”共享学习平台,涵盖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劳动教育、美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多科目的网络思政课程实践群,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吸引了校内外大量学生参与学习,绑定了大量学生家长参与实践管理,整合了大量社会资源参与素质培养;充分发挥传媒专业优势,鼓励学生自主创作短视频、微电影等思政教育作品,利用抖音、微信、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实现了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搭建了“丹娱·师生说”直播间,构建起集家校互动、校社交流、协同育人于一体的网络思政教育生态。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常态化沟通与资源共享平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础在于打破信息壁垒,构建高效的沟通渠道。武汉学院开发了集信息发布、互动交流、资源整合于一体的数字化校内校外网络思政共同体。校内以武汉学院辅导员微能力提升工作室为研究背书,借助抖音、微信、小红书等顶流自媒体平台,设立“丹娱文化家校社协同育人”专属账号,开通“丹娱·师生说”家校社互动直播间,家长可通过直播间实时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参与度、思想动态变化,教师则能获取家长反馈的学生家庭行为数据,社会机构可全程参与学生的成长,并适时提供学生所需要的实践资源,联合武汉学院融媒体中心、丹娱媒体舍、208宣传舍三方学生社团共同发起,整合各学院公共宣传平台,共同打造武汉学院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思政共同体。
每天发布不同主题的思政视频,每月组织家校社协同育人直播,邀请家长代表、企业负责人、优秀师生代表共同制定阶段性育人目标,针对网络热点事件联合研讨专题教育内容,形成“问题共商—方案共议—资源共享”的协同机制。
明确三方职责边界与协作流程。家庭、学校、社会在网络思政共同体中需形成互补性分工。家庭应侧重情感支持与价值观奠基,武汉学院开展“家校协同责任公约”活动,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制定成长规则、约定家庭思政话题讨论时间,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承担理论教学与平台搭建职责,组织辅导员学习新媒体技术应用,同时设立“网络思政学分”,要求学生通过“线上实践”模块完成志愿服务时长。社会机构则提供实践场景与检验标准,通过家长陪读课堂、老板直聘直播间、心理疏导实验室等形式,划清三方责任与义务,避免出现“学校单干、家庭旁观、社会缺位”的局面。
优化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与方法
构建分层分类的内容体系。针对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差异化的网络思政内容。例如,法学院根据法学专业特色,联合知名律所、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专题网络教育,通过微视频、直播等形式,将典型案例、重要法条等内容传达给家长和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专门针对考研、考公、期末考试、情感危机等特定时期存在的特定心理问题进行线上疏导,帮助家长和孩子正确面对和处理心理危机;学校保卫处专门针对大一新生容易被骗的情况,制作专项安全课程,要求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线上学习和考试,帮助家长和学生提高防骗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校学生工作部针对大二、大三学生的迷茫期,专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线上咨询,帮助学生明确成长方向,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孩子;通识教育课部针对学生就业意识淡薄、就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专门邀请相关企业老板,开展直播招聘,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帮助企业实现招揽优秀人才目的;艺术与传媒学院针对美育教育,做了大量微视频,培养学生和家长对美的感知和欣赏。
创新沉浸式与互动式教学方法。突破传统讲授模式,运用技术赋能提升参与感。信息工程学院开发“思政闯关”游戏,学生通过虚拟分身参与思政问题闯关、错误找茬、决策分析等环节,通过游戏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在休闲解压的同时学习了思政知识,端正了正确价值观;法学院在辩论赛网络实战模拟中引入“AI辩论对手”,学生可选择与虚拟机器人就“人工智能伦理”“隐私保护”等议题展开辩论,系统实时分析逻辑漏洞并提供理论支撑。鼓励学生成为内容生产者;学生工作部设立“网络思政共享共建主孵化计划”,提供拍摄设备、剪辑培训、实战演练等资源,支持学生利用数字人技术、AI技术制作系列短视频,得到较好效果,形成“学生创作—学生传播—学生受教”的闭环。
强化网络思政队伍建设
打造“双师型”教师与社会导师团队。高校思政教师需兼具理论深度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武汉学院实施“网络思政教师能力提升工程”,邀请华为等技术大厂来校参与联合人才培养,扶持大学生创立武汉丹娱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师生参与新媒体内容策划、直播运营等工作,将专业理论应用到实战运转中,同时将行业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联系扶贫村委,调研并挖掘乡村特色农产品,通过消费扶贫、直播带货等形式帮助农村实现乡村振兴。建立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考核机制,将短视频制作、直播授课、在线答疑等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
培育学生骨干与家庭协同力量。学生骨干是网络思政教育的“毛细血管”。武汉学院整合融媒体、丹娱媒体社、C208社三个学生社团组织,联合八个二级学院的学生会宣传部,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思政共同体”,成员通过培训后担任“网络舆情观察员”,及时发现并反馈同学中的不良网络倾向;学校定期举办“网络思政名星”评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创新创业学分奖励。在家校协同方面,武汉学院开展“家长网络导师”聘任制,邀请具备教育、媒体、心理健康等行业背景的家长加入思政导师库,如一位从事心理咨询的家长开发《亲子网络沟通技巧》线上课程,供其他家长学习;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直播活动,让家长走进网络思政课堂,了解教学内容并提出改进建议,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家长辅助”的立体化队伍格局。
健全评价与保障体系
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打破“唯分数论”,建立“认知—行为—价值观”三维评价体系。认知层面,通过线上答题、主题征文、视频大赛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思政理论的掌握程度;行为层面,跟踪分析学生在网络平台的文明指数,包括发帖内容健康度、网络公益参与度等,开发“网络行为大数据分析系统”,对学生在论坛、社交平台的言论进行情感倾向分析;价值观层面,采用成长档案袋法,收集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中的反思日志,结合家长、社会机构的评价形成综合报告。将学生参与社区网络反诈宣传的效果、公益志愿服务的影响力、社会实践中的道德表现等纳入评价指标,使评价更贴近真实育人效果。
完善政策与技术保障机制。政策层面,武汉学院设立“高校网络思政共同体建设专项基金”,对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如心理健康中心申请网络心理门诊立项后,开展了多次心理直播问诊,通过直播互动,帮助拥有同样困扰的学生和家长,排忧解难,缓解情绪,取得较好效果;积极联合湖北省自媒体协会,共同发起成立湖北省省自媒体协会教育专委会,推动将家校社协同育人纳入地方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体系,推动将“社区网络思政活动覆盖率”“家长参与度”等指标作为文明校园评选的重要依据。技术层面,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与内容审核,引入“AI网络风控系统”,联同校园天眼体系,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举止、情绪、言语等信息上传意识形态分析系统,及时分析反馈隐患与危机,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正常学习和生活;开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数据驾驶舱”,实时可视化呈现三方协作进度、资源使用情况等,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深化社会资源联动与实践转化。武汉学院主动对接社会“大思政”资源,将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网络思政资源整合为一站式网络思政资源库,实现各高校之间共享网络思政资源,沟通交流,互动调研,实现共同缔造的目的。推动“网络思政成果反哺社会”,法学院组织学生制作“防诈骗”系列短片,通过各社区自营抖音号、乡镇政务公众号传播,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扩大了思政教育的社会辐射面。建立“社会资源动态更新机制”,每学期末由学生工作部牵头,联合地区宣传部、文明办、团委等机构召开资源供需对接会,及时淘汰陈旧内容,引入新时代素材,确保网络思政教育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破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难题、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路径。武汉学院通过构建协同机制、优化教育内容与方法、强化队伍建设等策略,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与网络思政的融合路径,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推动高校网络思政共同体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文/图 田强、钟政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