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审计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2024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新社记者:
今年6月份,山东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财政科学管理的意见》。请问,作为财政工作“监督员”,山东审计部门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王玉强:提升财政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挖掘管理潜力,可最大限度释放财政政策效能。2024年底,山东被列为全国财政科学管理综合试点省份。为推动财政领域重点改革,提升财政管理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法治化水平,山东审计着力关注预算绩效管理、存量资金统筹等情况,深化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的协作配合,以高效协同监督,助力形成系统集成、法治健全、科学精细、规范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
一是围绕“统筹”做文章,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着眼于强化财政资源统筹,集中财力保障重大战略、重点任务落实,加大对全口径预算管理、存量资金管理等情况的审计力度,反映了存量资金统筹盘活力度不够、非税收入征缴入库不及时等问题。对此,审计推动财政部门进一步规范非财政拨款资金预算管理,强化收入统筹管理,唤醒“趴窝沉睡”资金,形成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长效机制,增强政府资源调控能力和部门预算的全面性、完整性。
二是围绕“绩效”做文章,推动资金聚力增效。把绩效管理的方法理念和目标要求融入审计全过程,重点关注了预算绩效管理、重大任务财力保障、宏观政策协同、绩效责任落实等情况。审计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单位绩效意识不强,重支出轻绩效;一些项目建成后收益未达预期、利用率不高,甚至闲置浪费;一些重点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短板弱项,有的事前绩效评估流于形式,对预算安排支撑作用不强;有的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缺乏可操作性;有的绩效自评结果不真实,重评价轻运用等。对此,审计提出加快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细化各方预算绩效管理职责等建议,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三是围绕“协同”做文章,强化财经纪律约束。深入开展财经领域打假治乱,严格财经纪律约束,是推进财政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审计机关一方面严肃查处挤占挪用财政资金、政府采购领域违法违规行为等问题,加大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岗位、重点事项和重点环节的审计力度,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治乱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纵深推进审计监督与财会监督的有机贯通,建立健全工作协同机制,加强监督资源共享和问题线索移送,对审计发现的财政管理方面重大问题,及时移交财政部门处理。对重点领域多发、易发、高发的问题,共同督促问题整改,既从典型问题中挖根源,又从制度层面上查漏洞,强化行业治理,提升治理效能。
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
我关注到,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是每年审计报告中的重点内容。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山东是如何看好国有资产“家底”,守好人民共同财富的?
孙焕军:国有资产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在保障国家安全、支撑民生需求、推动产业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审计机关把看好国有资产“家底”、守好人民共同财富作为重大职责使命,加强国有资产审计监督,护航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好发挥国有资产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企业国有资产方面,重点对13户省属文化企业2022年至2024年资产管理等情况开展专项审计。从审计调查情况看,省属文化企业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布局,着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但也发现,部分文化企业在投资项目论证、经营效益提升、应收账款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审计督促有关主管部门进一步健全完善省属文化企业监管制度体系,提高企业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方面,重点对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从审计调查情况看,各农商行运行基本平稳,存贷款稳步增长,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发现,还存在部分农商行治理能力不强、信息系统建设成效有待提升等问题。比如,一些接收的抵债房产难以处置,导致长期闲置;在关联交易管控上存在薄弱环节;部分信息系统利用率不高。对此,审计督促省农信联社指导各农商行抓好问题整改,进一步深耕主责主业,健全完善法人治理机制,提高信息系统建设绩效,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优化金融服务、推动改革发展。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方面,对省级部门单位国有资产基础管理、资产配置和处置、改革过程中资产划转和移交等情况进行了重点关注,对9个部门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从审计情况看,9个部门2024年底资产总额398.95亿元,比上年增长6.25%。但也发现,有些部门在资产管理使用效益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资产配置使用不够集约高效,资产出租管理存在漏洞,资产核算不规范等。在推动问题整改基础上,审计机关督促相关部门夯实资产管理基础,优化资产配置,严格出租出借程序,及时盘活处置闲置资产,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高效利用。
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方面,对2个省直部门和2市4县共10名省管领导干部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从审计情况看,各地领导干部积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动高质量发展。但也发现,一些地方在耕地严保严管要求落实、森林资源管护、资金征管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如,有的地方森林或公益林被非法砍伐破坏,林地使用占补平衡要求落实不到位;有的地方应征未征土地出让金、森林植被恢复费等非税收入。对此,督促被审计单位即知即改,推动资金征缴7.98亿元,促进资金拨付10.4亿元,同时,着力推动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堵塞管理漏洞,省、市、县三级已制定出台相关制度办法38项。
新黄河记者:
发现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根本。下一步,审计机关如何督促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到位?
刘增胜:审计整改是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重要一环。上一年度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通过审计整改,促进财政资金增收节支、挽回损失等143.15亿元,2024年,省本级向纪检监察机关和主管部门移送违纪违法问题线索130件,相关部门追责问责161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60人。今年,审计机关将进一步加大审计整改督促力度,压实整改责任,推动标本兼治,促进审计成果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发展动能。
一是强化跟踪督促,以有力举措推动整改落实到位。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实行台账管理,精准划定立行立改、分阶段整改、持续整改等类型,分类明确整改要求、整改时限,综合运用日常调度、发函督办、专项检查、现场督查等方式督促整改,推动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到位。适时组织开展整改情况“回头看”,严肃查处推诿整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等问题,防止问题反弹回潮。目前,省审计厅正在对4市7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整改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按照见人见事见物的要求,重点核实整改结果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推动真改实改、彻底整改。
二是强化贯通协同,以监督合力提升整改质效。审计整改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被审计单位真抓实改,也需主管部门强化督导,各类监督力量贯通协同,打好审计整改“组合拳”。一方面,审计机关将继续加强审计监督与人大监督、纪检监督等各类监督的贯通协同,进一步完善日常沟通、协同配合、成果共享等工作机制,更好形成整改合力。另一方面,继续深化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协作配合,推动举一反三、以点带面,抓好行业领域共性问题的整改,实现“审计一点、整改一片、规范一面”的良好效果。
三是强化源头治理,以长效机制规范工作运行。审计机关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在推动问题整改到位的同时,深入查找问题背后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性漏洞,推动有关部门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制度体系,促进源头治理、常治长效。同时,积极探索加强审计整改结果运用,促进将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对于预算执行工作报告的后续整改情况,将按程序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告。
(大众新闻记者 姜倩 摄影 李亚平 崔晗 策划 陈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