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特朗普作为“二进宫”的总统,再次登上美国的权力巅峰,他的表现毫不含糊,从一上任便将其竞选期间提出的“美国优先”政策推向高潮,继续挥舞着那面“美国优先”的大旗。他将自己在商业领域积累的经验应用到国家治理中,尝试以一种商人式的方式来运营美国,仿佛将整个国家当作了一个大型的商业企业。
在特朗普上任后的这一年,最显著的举措之一便是大规模的加征关税,尤其是针对那些与美国存在较大竞争关系的国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自然首当其冲。与此同时,特朗普对美国的传统盟友们——如日本、韩国及欧盟等——也毫不手软,纷纷施加关税压力。其中,针对中国的关税加幅尤为显著,最高时曾一度达到145%,而中国也毫不示弱,反击性地对美国产品加征了最高达125%的关税,形成了一种针锋相对的局面。实际上,这一轮加税的加码,已经使得两国的贸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再进一步加税的意义也不大,基本上就成了一场数字游戏。
然而,让美国始料未及的是,中国对于特朗普施加的关税压力表现出非常强硬的态度,反击力度远远超出了特朗普的预期,这使得特朗普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策略。作为商人的特朗普自然懂得灵活应对,于是他决定与中国展开谈判,寻求解决途径。事实上,从今年开始,中美两国已经举行了多轮谈判,其中最重要的几次包括5月10日在瑞士日内瓦的首次会谈和6月9日在英国伦敦的第二轮会谈。在这两次谈判中,双方就关税问题进行了暂停和沟通,尽管谈判取得了某些进展,但关于关税的实质性解决方案依旧未能达成。
7月28日,第三轮谈判终于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展开。中国方面由分管经济的副总理带队,而美国则派出了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考虑到美国没有副总统专职负责经济工作,财政部长实际上是负责经济事务的最高官员,和贸易代表的搭档使得这次谈判的级别颇高,可以说,这次谈判已经是除了总统级谈判之外,最具权威的一次会谈。相比俄乌谈判仅持续一个小时的短暂,尽管这次会谈时间较长,持续了近一天半,然而具体的结果依然不明。
不过,双方都有了自己的表态。中国商务部正部长级的谈判代表李成钢在会后表示,谈判是一次“坦诚、深入、富有建设性的交流”,这种表述显然表明,双方的分歧仍然存在,并且已经明确摆到桌面上讨论了。与此同时,商务部发布的一则简短声明,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中美将继续延续暂停关税的措施,直至协议到期后的进一步延展。也就是说,根据此前5月10日瑞士日内瓦达成的协议,双方将暂停征收新一轮关税,协议原定于8月12日到期,但此举意味着双方将再次延期90天,避免短期内进一步加剧贸易摩擦。
从这次谈判的成果来看,尽管延期是最具实质性的进展,但依然有几个关键点值得关注。首先,虽然达成了延期协议,但这也暴露出双方在贸易分歧上的复杂性,尤其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远比美国与其他传统盟友如日本、欧盟、韩国等复杂。对于这些国家,美国的贸易要求较为简单,大部分协议围绕关税统一在15%左右,而与中国的谈判显然更具挑战性。特朗普的目标是解决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问题,尤其是在2024年,美国预计在全球贸易中将出现约9184亿美元的逆差,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这意味着,尽管美国希望向中国出口更多商品,但在科技领域,特朗普却又害怕中国科技超越美国,因此他多次限制向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形成了明显的矛盾。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关税的延期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可小觑。作为全球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美之间的每一次贸易动作都可能带来蝴蝶效应,波及全球经济。首先,关于全球供应链的影响,中国作为全球的“世界工厂”,在跨国企业的生产和组装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如果关税问题持续恶化,企业将不得不考虑将生产线转移到其他国家,尽管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将生产转向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印度,但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劳动力水平及管理经验仍与中国有差距,因此转移风险不可忽视。
其次,关税问题的延期为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稳定性。如果关税再次升级,股市可能会受到更大波动,尤其是美国股市的动荡可能会带动其他国家的市场波动。第三,关税延期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中美两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两国的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因此,任何一方的举动都会引发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总的来说,特朗普虽然不断通过贸易谈判来为美国谋取利益,但与中国的贸易问题依然复杂多变。关税问题的展期或许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暂时的稳定,但中美之间的深层次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未来的贸易关系仍充满了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