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湖北省第三届“楚茶杯”斗茶大赛评选结果新鲜出炉!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的采花毛尖古树茶・宜昌毛尖(绿茶组)、湖北弘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弘源・宣恩红茶(红茶组)、湖北长盛川茶业有限公司的长盛川・醇味・湖北青砖茶(黑茶组)分别摘得桂冠,获得“茶王奖”。这不仅是对企业匠心制茶的认可,更是湖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百年古树新生记
六万颗芽头一斤茶
茶氨基酸含量超5.5%,水浸出物最高达47.5%,栗香兰花香复合香型……
一杯古树茶,花香自然来。作为绿茶组“茶王”,采花毛尖古树茶・宜昌毛尖的胜出,源于其独特的原料与精湛的工艺。
位于宜昌市五峰县采花乡的楠木桥村
在“中国名茶之乡”——宜昌市五峰县采花乡的更深处,有一座存世已久的中国传统古村落楠木桥村。海拔800~1300米的高山之上,现存有2150亩平均树龄超过百年、最大树龄500年的古茶树茶园,这里就是采花毛尖古树茶的诞生之地。然而,老茶园多半交通不便、地势险峻,鲜叶不易采摘且产量非常低,逐渐被荒废。
如何重启这些被闲置的本地品种老茶园,再现地道五峰茶风味的经典产品?2021年,湖北采花茶业和五峰县政府联手,重启当地高海拔地区老茶园。对以本地中大叶种为主的老茶园采摘下来的明前芽茶开出每斤鲜芽180元的价格,把那些一度远离老茶园的茶农又吸引回来。
明前茶,贵如金。采花毛尖古树茶采摘时间也极其严苛,全年仅有明前7天黄金采摘期。当茶树有5%~10%的一芽一叶时,待胎叶完全脱壳时才可采摘。只有芽头达到1.5公分以上、颜色变绿、胎衣全脱才符合采摘标准。六万颗芽头制成一斤干茶的比例,是采花毛尖古树茶的加工标准。从茶芽采摘到制作成品,采花毛尖古树茶的生产环节不会超过30个小时,品控贯穿每一个环节。
采花毛尖古树茶
如何让古树茶香飘更远?宜昌茶业集团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制定了采花毛尖全套的技术标准,通过工业参数,让机器也学会了非遗技艺。宜茶集团采花茶业副总经理采花毛尖非遗技艺传承人肖静洲介绍,“这个智能化揉拧机组是柔性控制的,基本上还原了手工揉茶的状态 。它能够感知到我们茶叶在制作过程当中所有的力度,这就是把我们制作技艺基本上 实现了智能化的再加工。”
近三年以来,宜昌茶业集团整合采花毛尖、萧氏茶业等一批绿茶品牌,以五峰优质的茶树为品种,通过设备的技术改造,制订统一的生产标准,整体提升以采花毛尖为代表的宜昌绿茶品质。宜昌茶业集团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助理周斌表示 ,“原来我们几家子公司各说各的‘方言’,我们整合之后大家都说‘普通话’了 。我们生产的过程中,原料的等级、生产的技艺、制作过程,大家都说一样的‘语言’,这样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更加标准了。”
良种+良技
“茶王”的问鼎路
外形条索紧秀,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花果蜜香馥郁持久,滋味鲜甜醇爽……今年,来自湖北弘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弘源•宣恩红茶斩获红茶组“茶王奖”。“此次能获奖,核心优势在于守正创新,既有传统底蕴又具创新突破。”公司创始人杨开表示。
长期以来,宣恩县坚持走茶树良种化道路,最早规模化引进国家级良种“鄂茶一号”,自主选育出国家级良种“鄂茶10号”,经多年推广,现已建成“鄂茶一号”“鄂茶10号”品种示范茶园15万亩以上,全省第一。用上述两个良种制成的茶样,在各级斗茶大赛中屡拔头筹,“茶王”“特别金奖”等荣耀加身,早已是寻常事。
位于宣恩县晓关乡的“弘源低碳生态茶园”
杨开介绍,这款红茶鲜叶原料正是取自“鄂茶一号”和“鄂茶10号”,这两个国家级良种制茶品质佳,为制得优质产品提供了坚实的原料保障;在加工程序上,利用恒温萎凋、凝香发酵技术,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精准把控发酵温度、时间、含氧量等参数,最终造就了它层次丰富的花果蜜香,让茶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甜醇回甘。
自60年代起,茶叶就是村里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从外出务工到回乡创业,杨开对茶叶的感情也日益浓厚。他坚持“做好茶、卖好茶”,四处学习取经,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向老前辈请教,熟练掌握了多种茶叶的加工工艺。2021年,杨开投入500万余元进行标准化扩建、改造和加工设备现代化改造,现已建成两个标准化清洁工厂。“我们攻克了凝香发酵技术,目前正在申请专利中。我觉得只有把技术搞好,茶叶才能卖得掉,参加比赛也是检验我的技术,和别人到底还有哪些差异。”杨开表示。
六百年非遗青砖茶
玩转“黑科技”
早在六百多年前,何氏家族于1368年始创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以在湖北长江沿岸武陵山区创制青砖茶,成为中国黑茶的独特一支,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此次获得黑茶组“茶王奖”的正是湖北长盛川茶业有限公司的长盛川・醇味・湖北青砖茶。
长盛川湖北青砖茶选用鄂西南武陵山区高山优质茶树鲜叶为原料,历经77道传统工艺精制而成,自明清时期持御赐红色“双龙票”沿万里茶道畅销欧亚,长期销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诸国,并在世界各地设立260多家分号,被誉为“万里茶道瑰宝” “草原人民生命之饮”。如今,产品远销中东、蒙古国等地区,从古至今广受世界人民喜爱。
长盛川青砖茶的生产车间
黑茶制作时间长,工艺复杂,长盛川青砖茶非遗传承人何建刚让记者看了一块电子显示屏,实时变化的数据,显示了微生物的发酵过程,原先是看天气,等到合适的季节才能进行的发酵,现在工作人员只用闻着香味,轻点鼠标就能完成。长盛川团队自主研发了包括复制生产线、成型生产线等11条自动化生产线,获得各类专利共计196项,以科技赋能茶产业发展,在精制、压制、烘制、醇化这些环节运用科技手段和现代设备,提高了产品品质和提升了标准。
在长盛川,还能看到设备精密、技术先进的实验室,这里检测出来的每个数据,将成为生产工艺中的参数,长盛川率先提出“以生物医药的理念制茶”,让长盛川的青砖茶连续12年斩获大奖,蝉联两届荆楚“茶王”。 “传统的就是望、闻、问、切,用经验去做茶,现在我们就是用数据、用实验室里面的指标,去说清楚我们以前搞不清楚的事,让大家很放心地认可茶的各项指标。”何建刚说。
从高山古树到现代化车间,从传统工艺到科技创新,湖北连续三年举办“楚茶杯”斗茶大赛,评选出了一批荆楚茶王,推动湖北茶产品质量提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创新,加快培育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楚天好茶品牌。
从“产茶大省”到“茶业强省”
湖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纵观3届斗茶大赛结果,我省企业聚焦良种、良法、良技革新,推动全省茶叶产品品质稳定提升,无论是外形、色泽、香气、滋味各方面,今年的得分较首届都有所提高。全体“升咖”的背后,是湖北近年来聚焦“三品一标”(分别指:品种、品质和品牌,标准建设行动)重点任务,认真贯彻落实“茶十条”,全省茶产业链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各茶叶主产区积极响应产业链工作部署,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推动工作落地,发挥优势、补齐短板,育良种、提品质、壮主体、强品牌、延链条、拓市场、提服务、促融合,促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
2024年,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茶叶生产基础和结构持续优化,品牌和市场效益快速提升,全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全省茶园面积582.5万亩,干毛茶产量46.2万吨,农业产值24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6%、2.9%和2.8%。赤壁青砖茶、武当山茶、恩施玉露、英山云雾茶、宜红茶等重点品牌价值总计超过207亿元,比上年增加31亿元。
截至2024年底,全省茶产业国家级龙头企业10家、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45家。但对标茶业强省建设目标,我省茶产业仍存在品牌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省外市场占有率偏低等突出问题。今年,是推动省“茶十条”落实落地的关键之年。以“茶十条”为抓手,湖北坚持“唱响品牌”与“深耕市场”相结合,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统筹协调,狠抓工作落实,奋力推进茶业强省建设。
编审:向秀
记者:夏晓青 冯志强 宋杰 宣恩台
编辑:谢雅静
通讯员:黄海月 王芳 刘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