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商用车召回缘起改装乱象,监管部门强力纠偏

2025-08-12 08:02560kongyu

近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对10家商用车生产企业开展缺陷调查,并督促企业对56款车型共计1675辆车实施召回。

此次集中整治行动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它不仅标志着我国商用车安全监管触角已从生产环节向产业链后端深度延伸,更将长期隐匿的第三方改装合规问题推向公众视野。

01

撕开行业“暗伤”

此次召回车辆的缺陷问题主要集中在防护装置、顶棚杆、车身反光标识及驾驶室离席提示功能等方面,因不符合国家强制性安全标准而存在安全隐患。这些本应是守护道路运输安全的关键装置与功能,如今却因不合规沦为隐藏在路上的“雷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此次召回涉及多家商用车企业,但被点名的违规项目多源于第三方改装环节的不规范操作,并非原厂整车问题。

在商用车领域,车辆安全性不仅关乎道路上每一位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更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支撑,以及整车企业生存进步的根本所在。近年来,我国对商用车产品准入管理日益严格,通过一系列举措全方位保障车辆安全性能。在此背景下,商用车企业愈发重视产品安全,并不断加大安全技术研发投入,引进先进设备与管理经验,着力提升生产一致性保障能力。因此,车企生产的底盘在出厂前,均经过严格检测,确保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然而,即便车企在底盘出厂环节严把质量关,但后续第三方改装环节的乱象,仍让车辆安全性大打折扣。部分改装厂受短期利益驱动,无视国家相关标准规范,通过偷工减料、简化工艺等手段压缩成本,以劣质改装牟取暴利。例如,为降低材料成本,将符合强度要求的防撞钢梁替换为薄壁钢材,导致车辆抗冲击性锐减;为迎合用户“多拉快跑”或个性化需求,擅自拆除顶棚承重杆、切割车架横梁,使车辆承载结构稳定性大幅下降;使用普通贴纸替代符合反光系数标准的专业标识,在灯光照射下失去反光效果;更有甚者改变车辆原始参数,通过加宽加高货厢等方式增加载货量。

这些违规改装操作,不仅破坏车辆动力平衡与制动效能,更使车身结构在重载下长期处于过载状态,在交通事故中往往加剧伤亡后果。诸如17.5米低平板半挂车违规运输普货时,因货箱超长导致转弯半径失控,引发多车连环追尾;超载运营的蓝牌轻卡在紧急制动时,因制动系统超负荷失效,造成车毁人亡。这类事故案例早已为行业敲响警钟。

“底盘出厂时符合标准,经第三方改装后却‘变了味’。这种‘按需定制’的背后,是每年数以万计不合规车辆流入市场。此次大规模召回缺陷车辆,将第三方改装偷工减料等违规操作公之于众,有助于倒逼行业规范改装市场秩序,让车辆安全装置与功能回归守护本质,对于消除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一位长期从事车辆检测的行业专家表示,此次召回事件如同一记“重锤”,让各方深意识到规范改装市场、整治违规操作已刻不容缓。

图片

02

释放更强监管信号

此次召回事件,同样将“底盘出厂+第三方改装”这一行业模式中隐藏的监管盲区暴露无遗。

长期以来,为契合多样化市场需求,上装委托加装模式已成为行业通行做法。商用车生产企业牢牢把控底盘生产环节,再将上装生产、加装工作委托给第三方企业,以此完成整车制造流程。这种看似分工明确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却暗藏重重隐患。例如,部分货车生产企业在选择受托企业时,对后者资质审核、质量把控等方面存在疏漏,导致部分上装委托加装产品面临生产一致性不达标的风险。

现行监管体系看似权责清晰,对整车厂与改装厂的责任有明确划分,但在实际执行中,两者责任边界却模糊不清,极易形成“监管真空”。部分生产企业将底盘出售后,便对后续改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一些无资质改装厂有机可乘,通过偷工减料、违规改装抢占市场,形成“合规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畸形竞争局面。这种行业生态,为“大吨小标”、非法改装、超限超载等违法乱象提供了滋生土壤,给道路交通管理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也扰乱了公路物流市场的正常秩序。

事实上,针对这种生产模式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已给予高度关注,并积极付诸行动。工信部印发的《货车类道路机动车辆产品上装委托加装管理实施细则》,已于2025年7月1日正式施行。该细则全面细致地规范货车上装委托加装行为,从生产源头对改装行为进行约束,明确委托企业(整车厂)作为上装委托加装车辆产品质量和生产一致性的责任主体。而此次对缺陷车辆的集中召回与整治,无疑再度释放出监管部门强力纠偏商用车制造和改装行业乱象的信号,更将成为推动商用车全链条安全标准升级的重要契机。

图片

03

合力消除安全隐患

此次缺陷车辆集中召回,既是对行业乱象的有力震慑,更是商用车安全治理体系全面升级的重要开端。可以预见,无论是生产企业对改装环节的审核把关责任,还是改装企业的合规生产责任,都将被纳入更严格的监管框架,两者责任边界也有望得到根本性厘清。

随着监管趋严与治理深入,商用车行业将迎来一场意义深远的规范重塑。对生产及改装企业而言,只有坚守质量与安全底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关注的是,相关生产企业在此次事件中积极响应,主动召回缺陷车辆,并在公告中承诺免费为召回车辆消除安全隐患,这一举措正是重塑行业信任、推动合规生产的重要支点。

总体而言,要想推动我国商用车行业迈向更规范、更安全的发展新阶段,需政府相关部门、整车生产企业及改装企业等多方协同发力。

在监管层面,相关部门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对生产企业及上装委托加装产品在申报、一致性监督检查等方面的监管职责,建立常态化抽检机制,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车辆生产、改装、销售及使用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现违规行为,依法从严处罚,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强大监管威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在公告中明确提出,下一步将加强与公安部的协同配合,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共筑车辆安全防线。

作为责任主体,整车企业要避免类似召回事件重演,后续要加大安全技术研发投入,从底盘设计到与上装匹配,全方位提升车辆安全性能;同时,加强对受托改装企业的管控,建立严格的供应商考核机制,全程监督生产过程,确保每一个改装环节都符合安全标准。对于受托改装企业而言,则应强化自律意识,提升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加大设备更新投入,以满足日益严格的安全标准。

不难看出,当整车企业的责任意识、改装厂的诚信自觉与监管部门的治理能力形成合力,才能真正筑牢商用车安全防线,让每一辆行驶在路上的车辆都经得起安全检验。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幸福村有个王有福
七月的幸福村,山风裹着玉米粑的甜香飘满庭院。湖南游客刘利丽坐在福雅民宿小院里,摇着蒲扇,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笑着说:“幸福

0评论2025-08-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