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黑牛毛帐篷一直是牧民形影不离的“移动家园”。一顶顶由黑牛毛手工编织的帐篷,不仅为他们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庇护所,也在寒冷的夜晚和炎炎烈日下守护着他们的安宁,更是深深镌刻着一代又一代牧民的游牧记忆。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yy520w.xhstdz.com/file/upload/202508/13/102759521.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在新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潮流中,这份承载着游牧文明的记忆更显珍贵。那些曾守护牧民岁月的黑牛毛帐篷编织技艺,在现代社会重焕生机,让这门古老手艺持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书写着“文化守艺、就业富民”的新篇章。
在青海智格尔塞旅游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扎西才让心中,黑牛毛帐篷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每当藏茶沸腾,炒熟的青稞香气弥漫开时,他总会向远道而来的游客讲述那些流淌在游牧岁月里的老故事。
“‘北漂’九年,回到家乡后,眼见黑牛毛帐篷制作的传统手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我心里便萌生了要把它传承下去的念头。于是,我召集了不少坚守这门技艺的老艺人,一起创办了这个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扎西才让说。
2021年5月24日是个里程碑式的日子,由天峻县申报的传统帐篷编制技艺(青海藏族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成功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不仅是对千年游牧文化的高度礼赞,更标志着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事业踏入全新阶段。
随着牧民定居计划推进,新型住房和帐篷改善了居住条件,传统黑牛毛帐篷逐渐退出日常居住场景,但文化传承从未中断。同时,对在城市长大的藏族青年而言,黑牛毛帐篷的意义或许陌生,而青海智格尔塞旅游开发公司正让这门技艺在都市重生。走进该公司非遗传承基地,老手艺人们正在制作黑牛毛帐篷。他们先将收集来的黑牛毛仔细分拣、梳理,去除杂质后,用传统纺车将牛毛纺成坚韧的毛线,再按古法将毛线染色、晾晒。随后,几人默契配合,用木梭在织架上穿梭引线,将毛线织成厚实的牛毛布。布料织好后,再根据帐篷的尺寸裁剪、拼接……一顶能抵御风雪的黑牛毛帐篷便在老人们的巧手中渐渐成型。
“这牛毛得选最厚实的,纺线要匀,织布要密,这样的帐篷才能经住高原的风雪。我们织的不只是帐篷,是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是游牧人的根。”天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东巴一边穿梭引线,一边笑着说,每一针每一线都延续着千年传承。
这家年轻企业以非遗传承为纽带,走出了一条兼顾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道路。公司60%的团队成员是低收入群众,年营收超30万元,让老手艺成为当地人增收的希望。“以前在家门口找不到合适的活儿,现在跟着老艺人们学做黑牛毛帐篷,收入增加了,既能学手艺又能顾家,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学徒彭措拉毛难掩喜悦地说,这正是“文化守艺、就业富民”的真实写照。
面对年轻一代受现代多元文化影响、传承空间不断缩小等挑战,该公司积极探索创新经营模式。他们将非遗与旅游、文创等产业深度融合,例如开发黑牛毛帐篷主题文创产品,举办非遗研学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门古老技艺,有效拓宽了传承路径。
“我们将通过自身努力,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到更大的舞台,进而带动解决当地老百姓的就业问题。目前,公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在努力带学徒,开展传统与现代手法相结合的产品研发。”扎西才让说。
与此同时,天峻县税务局也为非遗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组建税收宣传服务团队,依托“税务走基层”和“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深入了解非遗合作社需求,梳理涉税优惠政策,提供常态化咨询服务,为非遗传承艺人扎根行业提供坚实支持。
从游牧岁月的“移动家园”到国家级非遗项目,从老手艺的坚守到“非遗+产业”的创新实践,青海藏族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正在时代浪潮中绽放独特魅力,让千年游牧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