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我提出了个人笔记和知识管理的6个难题和5个需求。(笔记和知识管理的需求和痛点。)
本篇文章,将分析什么是笔记的“硬件”与“软件”,以及笔记“硬件”载体(纸笔、计算机、搜索、AI)对照5个需求的优势与不足。
六个难题:1)贪心不足。2)管理混乱。3)唯工具论。4)没有产出。5)忘记问题。6)调用困难。
五大需求:1)快速记录。2)方便检索。3)写作聚类。4)同步与安全。5)资料完整性。
从广义的角度讲,任何一种记录、处理、关联、检索、保存、交流的方法都属于笔记。
古往今来,人类用于记录和交流的载体和工具层出不穷。
但概括而言,主要包括纸笔、计算机,搜索引擎、人工智能这四大类载体(硬件)。
在这四种工具和载体基础上,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笔记需求,发展出各类笔记方法和软件,或者更广义上的”笔记“(软件)。包括但不限于辞典、卡片、剪报、图解(示意图、思维导图等)、富文本笔记软件(Onenote、有道云)、文本标记语言markdown笔记软件(Obsidian、Typora)、搜索引擎及数据库(百度、谷歌、SCI、维基WIKI)、各种问答论坛(博客、BBS、Github)、大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NLP)及对话型AI(Chatgpt)等。此外还有各种组织信息的笔记方法,如卡片写作笔记法、大纲笔记法、康奈尔笔记法、问答法、双链笔记法、思维导图法、记忆卡片(Anki)法、图解笔记法、错题本法、便签笔记法、等。
本篇文章首先对照于笔记的5个需求,看看笔记的四大类“硬件”载体(纸笔、计算机、搜索引擎、AI)本身的优势和缺陷所在。在下一篇文章中,再对“软件”即典型的笔记方法进行分析。
首先来看最常用的纸和笔。
纸和笔做知识管理,包括笔记本、大纲、辞典、卡片、剪报、图解等方法。
概括而言,纸和笔的两点核心优势是强制转述、无限扩展且直观。
1)强制转述,即排除用纸笔直接抄录原文的情况,纸笔做笔记需要通过个人的转述或摘要。
2)无限扩展且直观,指纸和笔不受屏幕尺寸限制,可以在桌子上无限铺展,且每个都能直观的看到。通过剪报、图解等,更可以发挥人脑对图形记忆的优势,增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纸和笔更是古往今来最基本的撰写文章、实现交流的重要手段。图书馆中依然以保存纸质书籍、辞典等为主要基础。
在满足笔记五大需求方面,纸和笔主要优点为便于快速记录、写作聚类。
只要有纸笔,就不受时间、空间、电力、输入方式的限制,在任何时间地点,以文字、绘图、符号等任何方式进行记录。
同时,由于抄录原文往往费时费力,通常会选取其中的关键词、或者用自己的话来叙述,实现了对文章内容的摘要和强制转述,保留了自身思考,这便于以后对笔记内容的迁移应用。
另外,用卡片、剪报、大尺寸纸等方法,在桌面、墙面上铺展笔记,用线条更直观的建立笔记间的联系,有利于建立笔记的聚类。
缺点方面,纸质笔记查找困难、复制困难、难以长期完整保存,无法满足方便检索、同步安全、资料完整性三方面的需求。为弥补这些缺陷,通常人们用大纲索引(如目录)和分类法(如中图分类法)管理纸质书籍和笔记。随着电子设备的发展,以数位板、电容笔为代表的电子手写工具(如华为M-pencil及Matepad,苹果Apple pencil及ipad)开始普及,笔记识别AI开始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纸质笔记在检索、安全、完整上的缺陷。
不过,由于复制和重组困难、记录者不遵循笔记方法、缺乏文件管理意识,纸和笔(包括电子手写工具)发挥知识聚类和促进写作的能力往往不如人意。
再来看互联网时代之前的的计算机。
计算机作为知识管理和笔记软件的核心优势是搜索、复制和多媒体功能。
通过搜索,快速定位知识。
通过复制,快速迁移知识并保持完整性。
通过多媒体,扩展知识的种类并完整保存知识。
可以看到,计算机有效满足了方便检索、同步与安全、资料完整性的需求。
然而,计算机在快速记录方面远不如纸和笔方便,需要供电、打开对应软件并借助键盘鼠标。另外受限于屏幕尺寸和程序逻辑,无法像纸质卡片一样铺展开更方便的观察知识的联系。
所计算机在快速记录、写作聚类方面反而不如纸和笔。
从这里可以看出,纸笔、计算机在满足五大需求方面恰好互补。这也是促使笔记软件向着更像纸笔(分享链接快速收集、电子手写、示意图、思维导图、双链、卡片)方向发展的动力。
当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为了进一步发挥计算机的搜索优势,并方便大部分人的使用,搜索引擎应运而生。
搜索引擎可以在更广泛的互联网来源中搜索知识,并在专业网站进一步检索更深层次的知识。科研论文要通过SCI、知网等网站获取。百科知识可通过百度百科、WIKI等获取。程序问题解决方案可通过Github、论坛等获取。这为获取知识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把搜索引擎功能嵌入到笔记软件,结合个人电脑、平板、手机多平台运行,支持文件快速阅览切换的笔记软件,增强了计算机方便检索和知识聚类的能力。
但是在实际使用时,由于网络上各种专业知识库有各种准入门槛(比如论文需要付费购买),而免费信息通常鱼龙混杂、支离破碎并缺乏审核,知识的难度和深度缺乏组织,不符合学习的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另外WIKI等信息来源常通过个人编辑,呈现出相当的倾向性、选择性。使用搜索引擎进行知识学习往往困难重重。
更糟糕的是,使用者往往缺乏发现真正问题的知识储备,往往提出的问题或关键词不对,搜索结果常常无用。一个例子如学习如何自己解决电脑蓝屏的问题,搜索的结果常常过于简略,表述也不尽相同,有时搜的越多解决起来越麻烦。
记笔记的人如果不遵循合适的笔记方法,只记录只言片语,后面用搜索引擎进行知识查找和写作聚类时,这样的笔记往往也没有作用,搜索引擎也无法真正发挥其功效。
另外,如果不有意识的为搜索结果建立笔记进行记录,当时思考的结果资料必然面临丢失和遗忘的结局。
这也是人们常说网络时代是碎片时代的一大原因,通过搜索引擎检索的碎片信息进入的是收藏夹而非笔记网络,就无法发挥资料应有的功用。
所以搜索引擎是对计算机检索和聚类的工具能力的一大增强和补充。
为了更好更快的挖掘知识,人们开发了文字识别、图片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
这些AI技术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计算机录入和记录的需求。
而最近,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LP)的人工智能(AI)技术被开发出来。比如互联网AI客服、ChatGPT等。
这种AI在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提供的大量信息基础上,对信息拆解并做关联和聚合,以问答、文章等适合人类阅读的形式提供给人类,更符合人类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的习惯。
这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碎片化、缺乏组织的问题,提升了检索的效率和准确度,并方便了知识的聚类和满足写作需要。
但是AI仍然依赖于网络信息,并没有彻底解决来源信息缺乏审核的问题,但却以通顺的语句和逻辑表达出来。其可能产生的误导将远多于预期。
另外从原理上,向AI内增加新内容时,必须依靠强大的计算机算力进行升级更新,目前这对个人笔记使用者时不可承受的。
不过展望未来,如果能够将AI应用在个人的笔记中,必然能够进一步提高知识聚类的速度和深度,减轻人脑思考的压力。
因此综合来看,AI仍然是搜索引擎的扩展,只不过增强了快速记录的能力,并更强调了知识聚类的需要。
同时,由于AI仍然不可能自动将知识存储到个人的知识库中,所以AI形成资料的完整性、同步性能和安全性能仍然需要个人解决。
总结
至此,可以对四大类笔记“硬件”载体对照笔记的五大需求,其各自优势和劣势做一整理。
→ 纸和笔便于快速记录、写作聚类,但是纸质笔记查找困难、复制困难、难以长期完整保存。
→ 不联网计算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方便检索、同步与安全、资料完整性的需求,在快速记录、写作聚类方面远不如纸和笔方便。
→ 搜索引擎增强了计算机快速记录和知识聚类的能力,但互联网信息面临知识准入、信息破碎的问题。
→ 目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AI可以做有效的知识聚合,可是同样面临信息无审核、更新算力消耗大不适合个人的问题。
正是由于上述笔记和工具都不可能完美满足笔记的5个需求,为了发挥工具的优势、弥补工具的不足,各类笔记方法和软件被创造了出来。
下一篇文章,我将分析各类笔记方法的优势,寻找共同点,建立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