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蓝思科技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财报中最显眼的,不是同比增长14.18%的营收,也不是35.53%的净利润增幅,而是公司正在悄然变换的身份——
它不再只是一家“做手机玻璃”的企业。
从折叠屏UTG超薄玻璃,到智能汽车大尺寸玻璃,再到AR光波导镜片甚至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蓝思正试图把“一块玻璃”的故事,讲到更多AI硬件的舞台上去。
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29.60亿元,同比增长14.18%;净利润11.9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5.53%;拟每10股派现1元,合计派发红利5.26亿元。
利润提升的背后,是产品结构的优化和高附加值产品占比的提升。在消费电子行业整体复苏仍显乏力的背景下,蓝思正以“材料-模组-整机”的全链条能力,全面拥抱AI带来的产业变革。
折叠屏成第二增长曲线?
今年上半年,智能手机与电脑业务依然是蓝思的“压舱石”,贡献营收271.85亿元,占比超八成。
真正引人关注的是其在折叠屏赛道上的激进布局。作为超薄柔性玻璃(UTG)的核心供应商,蓝思声称通过“PET膜+UTG+柔性模组+玻璃支撑+金属支架”的多层结构设计,成功减轻折痕、提升平整度。
目前,其UTG和相关结构件已通过客户验证,正在进行产能建设和量产准备。一旦折叠屏手机市场放量,蓝思有望率先受益。
此外,伴随AI手机换机潮和“以旧换新”政策推动,新型3D玻璃等高端材质需求上升,蓝思的单片价值量和毛利率有望继续提升。
展望下半年,随着消费电子传统旺季的到来,以及AI手机渗透率的持续提升,蓝思科技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将进一步凸显,为全年业绩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智能汽车业务“狂奔”
在智能汽车领域,蓝思科技作为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行业龙头,持续推动汽车多模态交互升级,加速布局车载显示、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协同生态。
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31.65亿元,同比增长16.45%,增速领先其他板块。
蓝思不再只满足于做“汽车玻璃的”,而是试图打造一整套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中控模组、B/C柱、充电桩、域控制器等产品正逐步放量,同时通讯模组与域控制器实现技术突破并进入批量交付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其重磅产品——车载大尺寸夹胶玻璃,集隔音、隔热、防紫外线、HUD投射、智能变色于一身,已成功导入多家国内头部车企,并正拓展海外新能源品牌和欧美传统车企客户,预计即将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不过这一赛道竞争者众,包括福耀玻璃、德赛西威等老牌玩家,蓝思能否凭借消费电子制造经验实现差异化突围,仍需时间检验。
押注AR眼镜和机器人
在AI硬件的新叙事中,蓝思正在积极卡位AR眼镜和具身智能机器人。
财报显示,智能头显与穿戴业务实现营收16.47亿元,同比增长14.74%。公司已实现从光学镜片、结构件到整机组装的全链条能力,并称已开始向国内头部客户规模交付AR整机。
在具身智能方面,蓝思涉足关节模组、灵巧手、外骨骼等部件,并联合客户共建创新中心,推动“真身算法”与硬件融合。目前已实现多家客户批量交付,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垂直整合优势的具身智能制造平台。
尽管听起来前景广阔,但AR眼镜和机器人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大规模商业化尚需时日。蓝思在这一领域的投入何时能转化为切实利润,仍是未知数。
垂直整合是核心战略
纵观蓝思的发展路径,“垂直整合”一直是其核心战略。从玻璃盖板到模组再到整机,它试图把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尽可能握在手中。
该模式优势明显:控成本、提效率、快速响应客户。但挑战也同样突出:重资产投入、研发压力大、跨领域管理复杂度高。
尤其在AI驱动智能硬件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技术路线、市场风向变化极快,一旦押错方向,可能面临巨大风险。
尽管蓝思积极布局新业务,但短期内智能手机业务仍是其绝对主力。能否降低对单一客户和单一行业的依赖,将是其未来估值重塑的关键。
不再只是一家“玻璃公司”
在AI重构硬件的时代,玻璃、陶瓷、金属等基础材料,正与传感器、算法、交互设计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产品形态。
蓝思的优势在于,它既懂材料,也懂制造;既对接消费电子客户,也进入汽车供应链。它有机会成为AI硬件时代“看不见的制造合伙人”。
但它面临的挑战也同样清晰:如何从幕后走向台前?如何从订单制造走向联合研发?如何从“客户要什么做什么”转向“我能定义什么”?
这份半年报是一个信号:蓝思正在努力摆脱“周期股”的标签,向“科技制造平台”进化。但它未来的天花板,不取决于能生产多少块玻璃,而取决于能定义怎样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