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一所小学二年级教师阿翔在班会上以“那咋了”“又能怎”为话题,引导学生讨论网络烂梗现象。起因是一名女生帮男生捡本子反被回应“那咋了”,多名学生反映班里流行此类表达。调查发现,学生使用“那咋了”“666”“受着”“唐”“红温”等网络烂梗,部分源于短视频、游戏直播,多数通过同学间模仿传播。
经济观察报记者调研北京、山西、重庆、广东、浙江等地发现,小学生群体中网络烂梗呈现全国性流行趋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邹煜指出,低龄人群触网率上升,但社会缺乏应对机制。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关键期,烂梗扭曲语言音形义,可能弱化表达能力,导致文字失语。向美老师反映,烂梗从三年级至六年级广泛传播,存在“不会说就显得不合群”的压力。
部分烂梗涉及敏感内容,“唐”被用于戏称唐氏综合征患者,“川剧”“南通”被用作同性恋调侃,“三年起步最高死刑”被滥用为玩笑。广东一名女生经期腹痛遭弟弟回应“666,受着呗”,并被称“红温”“破防”。北京家长丽姐表示,孩子用“那咋了”回应一切质问,表现出逆反心理。有家长尝试用同样方式回击,促使家庭禁用该词,也有家长试图用梗交流却被拒绝。
明老师观察到,5年前低年级学生几乎不说烂梗,如今一二年级已普遍使用,且男女学生均参与。学生接触途径包括短视频、游戏主播及同伴影响。丽姐儿子从游戏主播处学会“包的呀兄弟”,并使用“双标狗”“PUA话术”等词汇反驳家长。邹煜认为,短视频加速烂梗传播,部分博主刻意制造搞笑内容供模仿。
阿翔在班会中通过情境选择游戏发现,学生能识别礼貌行为,解释后低年级学生减少使用。但高年级学生因自主接触网络,纠正难度较大。明老师发现当前学生语文成绩下滑,阅读耐心减弱,读书角无人问津,学习时间被短视频挤占。她认为长期观看短视频损害专注力与持续思考能力。
蒙正心理创始人刘艳红建议,教育者应情感隔离,避免恐慌,将现象转化为引导契机。需明确表明烂梗有害,坚持“发乎情,止乎礼”的言行标准,不认可无价值信息沉迷,但不可贬损或判定孩子“变坏”。目前平台主要依赖青少年模式,尚未针对小学生的烂梗问题制定分层管理措施。邹煜建议按年龄段细分内容推送,减少低龄儿童接触不当信息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开放的智能模型自动生成,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