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逆风 搜狐城市
2024年一季度,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3%的背景下,26座万亿城市财力表现如何?
一季度,全国仅有沪京深三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门槛,其中上海以2547.5亿元的收入体量傲视全国。
从增速看,除深圳减收外,其余25座万亿城市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逆势录得正增长,但近2/3的城市增速不足3%,财政增收仍需添动力。
深圳减收,重庆增收
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划分,26座万亿城市大致可分为三个梯队。
26座万亿城市中,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千亿元大关的,仅有上海、北京、深圳三城。
其中,上海市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547.5亿元,领跑全国。同时,上海也是唯一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千亿元的万亿城市,约为末位佛山财收体量的14倍。
沪京深之外,杭州是距离千亿门槛最近的城市。
一季度,杭州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6.5亿元,在万亿城市中位列第四,距离千亿大关仅剩50多亿元的差距。
如果说一季度财收超千亿的沪京深属于第一梯队,那么财收处于500-1000亿元区间的则可视为第二梯队。此梯队由杭州领衔,其余成员还包括苏州、宁波、重庆、天津、成都、武汉、南京和广州。
从同比增速看,深圳是唯一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减收的万亿城市。一季度,深圳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72.1亿元,同比下滑1.9%。
而其余25座万亿城市财收虽都录得正增长,但近2/3的城市增速不足3%,财政增收仍需添动力。
不过,重庆是个例外。一季度,重庆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66.3亿元,同比大涨19.6%。
重庆凭何能逆势大涨?
从税收结构来看,非税收入大幅增长是重庆财政增收的主因。据重庆市财政局,一季度,重庆市税收收入完成378.2亿元,增长2.3%;非税收入完成288.1亿元,大幅暴涨53.8%。
税收下滑,非税增长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组成,其中,又以被视为地方经济“晴雨表”的税收收入为主体。
截至目前,共有10座万亿城市公布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构,即地方税收收入、非税收入明细。
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普涨不同,多座万亿城市面临着税收收入下滑的窘境。2024年一季度,烟台、杭州、合肥、宁波、济南税收收入负增长。
以新晋万亿城市烟台为例,一季度烟台地方税收收入136.0亿元,同比下滑7.5%。具体来看,三大主体税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无一增收,分别同比下跌0.7%、3.9%和37.1%。
面对地方税收收入增长乏力,为了平衡财政收支,多座城市加大了非税收入征管力度。
今年3月,烟台市芝罘区财政局即表示,提高非税收入征缴效率,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一季度,烟台市实现非税收入79.5亿元,同比大增37.0%。如此,税收收入的降幅被非税收入的大涨所抵消,最终,烟台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录得正增长,增幅达到5.1%。
基于同样的逻辑,一季度税收下滑的杭州、合肥、宁波、济南都通过非税收入的增加,最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录得正增长。
总体来看,已知相关数据的10座万亿城市中,除福州之外,其余城市非税收入的增幅都高于税收收入增幅,其中重庆、烟台、杭州、济南、宁波5城非税收入增幅比税收收入增幅高出20百分点以上。
北京领跑,福州垫底
实际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越高,通常被视作财政收入质量高的特征。
这是由于税收收入更为规范且与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可以说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税收增长,税收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反映经济运行的状况。
而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出让金等收入为主体的非税收入,地方自由裁量权较大,尤其是在地方财政困难的情况下,部分城市便会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以弥补税收减收的影响。因而从长期来看,非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持续性,且有恶化营商环境的风险。
而杭州虽以81.1%的税收占比排名第二,但较以往的数据还是低了不少。
在2023年预算执行报告中,杭州市财政局突出强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9.7%,保持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2021、2022年,杭州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也维持高位,分别达到了93.6%和88.5%。但到了2024年一季度,如前文所述,由于杭州地方税收收入下滑5.2%,非税收入大涨31.4%,杭州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也随之下滑至81.1%,处于近年低点。
但若横向对比,80%以上的税收占比已是高位,排名末段的重庆、福州一季度地方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均未超过60%,其中福州税收占比将将超过了50%,财政质量有待提升。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发布的《财政发展蓝皮书:中国财政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指出,在现代税收体制中,围绕税收国家理念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能从侧面保证财政收入体系的均衡负担和可持续水平。《蓝皮书》建议,应调整不同主体间的税收负担水平,通过所得税体系的改进和税收征管体系的完善将超高收入者和“隐形富豪”的收入完全纳入征管体系,更加积极地发挥税收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
参考资料:
[1]财收数据,各地财政局/统计局
[2]2024年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财政部
[3]财政发展蓝皮书:中国财政发展指数报告(2023~2024),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