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怪罗科普 怪罗
2015年,成都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为一只大熊猫举办了“百岁”生日。
盼盼在2016年的时候死于肿瘤,它是已知寿命最长的雄性大熊猫。
不过,盼盼的“英雄事迹”可不是它的长寿,而是它超强的繁殖能力,截止今年一月份,全球圈养的大熊猫只有728只,其中有四分之一都是盼盼的后代。
圈养大熊猫最大的问题就是繁殖能力低下,以至于工作人员绞尽脑汁,使尽方法,也无法让一些大熊猫留下后代。
至于大熊猫繁殖能力有多差,有一些事实会让你大吃一惊。
因为大熊猫是极度适应独居的动物(不知道极短的繁殖窗口期是否和这个有关系),不能把任何两只大熊猫放在一起养,所以工作员必须时刻关注雌性大熊猫的状态,不然一不小心就错过了。
你可能会说,人工受精不就好了,其实现在大部分熊猫已经都是通过人工受精来的,但熊猫的人工受精也不是容易的事。
你知道熊猫生孩子的平均天数是多少吗?
答案是:从受精卵着床到熊猫宝宝出生平均只有17天!
熊科动物有一项特殊技能,它们可以让受精卵延迟着床,让受精卵游离在身体内并完全停止发育,直到它们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才会让受精卵着床并启动胚胎发育(据我所知所有熊都会这项技能)。
在圈养条件下,因为过早出生很多熊猫宝宝是根本没法存活的。
虽然雌性熊猫在生育方面已经非常不省心了,但圈养大熊猫真正的生育问题主要还不在雌性身上,而是在雄性大熊猫那里。
我们前面提到过,现在许多圈养的熊猫都是人工受精的,就是因为雄性大熊猫就像失去生育能力一样,对雌性没有兴趣,甚至经常在繁殖窗口期暴打雌性以宣誓领地,即便难得对雌性产生兴趣,它们也会因为无法爬到雌性的背上而活生生错过窗口期。
关于圈养雄性大熊猫到底为什么会几乎失去生育能力,也是最让人头疼的事,因为找不到“病因”,就无法对症下药。
最近由北京师范大学的科学团队发表在《生态与进化》杂志上的文章给出了一个答案——圈养雄性大熊猫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失衡可能是关键。
肠道的微生物群落会对宿主的身体、心理产生影响,这不是什么秘密,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动物都有被观察到被肠道微生物影响的情况。
所以,有理由相信熊猫的肠道微生物可能也在影响它们。
动物肠道的微生物群落与饮食高度相关,所以这很可能是饮食失衡导致的这种结果。
换句话说,圈养的雄性大熊猫可能可以通过调节竹笋的饮食比例来提升它们的生殖能力。
最后
很多人可能觉得,大熊猫的生育问题是它们走向濒危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实这个问题主要影响的是圈养的熊猫。
野生大熊猫并不存在生育问题,在繁殖窗口期,雌性会用信息素吸引多只雄性到自己面前,并挑选自己新颖的对象,而雄性也会有很强的繁殖欲望,有被记录到它们在短短一下午就能完成数十次。
其实,圈养大熊猫的生育能力下降就是一种行为退化,许多圈养动物都有相似的问题,只是它们可能退化的不是生育能力而已。
如果这项研究结果属实的话,那么不仅对大熊猫的保护有帮助,还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去改善其它濒危保护动物的行为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