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应该在九月份访问中国,正成为特朗普当前面临的一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无论是在美国国内的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相继涌现出对这次访问表示反对的声音。这些反对者普遍认为,如果特朗普此时访问中国,那将被视为向中国示弱,可能损害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为了展现自己并不急于前往中国,特朗普事先已经明确表示,只有在收到中方的正式邀请后,他才会考虑这次访问。他甚至补充道,自己已经获得了邀请,这其实在暗示他与中方的接触已在进行中,看来这次访华的行程基本已成定局。然而,没过几天,特朗普就重新审视了访华的计划,并对中国提出了新条件,计划在中国履行某些义务后再决定是否启程。
那么,特朗普所提出的新条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相信大家都能想到,这无非还是与贸易关税的议题息息相关。特朗普曾明确表示,只有在中国与美国签署贸易协议后,他才会踏上中国的土地。乍听之下,这似乎体现了一种威胁的意味,仿佛是说中国在急切期待特朗普的到来,实际上现在更需要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正是特朗普一方。早在今年六月份,就有消息流出,白宫正在为特朗普的访华做积极准备,其中包括一个由美国商业巨头组成的代表团,计划与他同行前往中国。这一现象表明,尽管口头上特朗普抛出了一系列反对和质疑,美国在实质行动上却表现得诚意满满。
换句话说,特朗普对访华条件的突如其来的变动,其实更多的是一场表面的政治操作,最终他很可能还是会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成行前往中国。而为了掩饰这种外交上的尴尬,特朗普最近也在不断强调,美中两国的关系非常良好,双方已经非常接近达成某种协议。他做出这种判断,部分原因与他个人“好大喜功”的性格有关,更重要的是,今年六月份美国对华贸易的逆差正在快速缩小,相关数据显示,这一时期的贸易逆差已经降到了近二十年来的最低点。但显然,仅通过一个月的数据来评估中美贸易的整体情况是不够全面的。特朗普虽然注意到了逆差的减小,却忽视了这种变化背后潜藏的深层原因。
长期以来,特朗普一直对美国对华的贸易逆差心存不满。他认为,这一现象意味着美国买入自中国的商品数量远超过中国从美国购买的商品,因此,他的直观感受便是美国在这场贸易中处于劣势。从特朗普实施关税政策以来,贸易逆差的确有了明显的减少,特朗普因此感到非常满意,但他未曾意识到的是,随着减少对美国商品的购买,中国也在逐渐降低对美国产品的进口量。最近几个月,中国在大幅减少了对美猪肉、大豆以及土豆等农副产品的采购,积极寻求其他国家的替代品。作为全球主要的农产品供应国,美国若失去中国这个最大的进口市场,其经济损失便是不可小觑的。那些未能售出的农产品,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特朗普的手配给其他盟友。
由此可见,特朗普试图凭借一组并非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迫使中国签订一个并不公平的贸易协议,显然不是个明智之举。对中国来说,无论特朗普是否选择来访,基本上不会对我们造成实质性的影响。既然特朗普如此喜欢打肿脸充胖子,那就让他继续“表演”下去,我们只需静静观察,拭目以待未来的局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