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秋日的下午,我一个人站在长江游轮的甲板上看风景。可能因为今天整个上午,我们都换乘小船游了大宁河小三峡,大家有些累了。午饭后都在船舱里休息。我因为知道船已到了湖北省宜昌市河段,游轮所在位置,不久将会耸立起一座三峡大坝,眼前的风景将会消失,所以独自走上甲板,吹吹秋风,赏赏风景。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3%2F1016%2F9f659db1j00s2lqwy00o2c000zs00ny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
一位年轻人也登上甲板来,朝我点点头,并走上前来。因为从昨天下午由重庆乘同一艘船顺流而下,我们已经经停了涪陵看夜市,丰都看鬼城,大宁河游小三峡,算是团友了。他靠上前来指向左岸说:“我的家乡。”
我知道这里是宜昌市秭归县,就问:“你姓屈,三闾大夫的族亲?”
他摇摇头:“不,敝姓王,王昭君的族人。”
“失敬失敬。你的家乡,人杰地灵。”
“中华大地上,出过名人的地方多多的有。阿叔家乡应该也有名人。”
“没有出过敢与屈原与王昭君一比的名人,不过,我们有著名的工夫茶!”
“啊,知道知道,早就闻名。昨天一上船,就见您的团友摆出茶具冲泡,小小的杯,浓浓的茶,见识了。”
“什么印象?”
“很儒雅。听你们谈话,轻声细语。我想与工夫茶有关。”
这是我首次听一位外乡人如此评论工夫茶:儒雅的饮茶习俗竟影响了潮人的谈话风格。
从此,我有意了解外地人对工夫茶的评说。
在我们这座古城,工夫茶无处不在。我的熟人就有好几位是开茶叶店的,我也常去蹭茶。这些茶叶店,茶客往往多于顾客,自然外地人也常光顾,听到他们的各种议论。
老刘的茶叶店开在一家旅社对门,光顾的外地人多。他说有三位东北来的生意人,几次来喝茶,临离开潮州时特来买茶,对他说他们明白潮人为何被称为东方犹太人了,一进门未谈生意,就请先喝茶,声声的“请请请”,相敬有加,一泡茶喝过,已成朋友,哪有做不成生意之理!
哈,潮人出巨商,竟是工夫茶的功劳!
一位朋友带她的一位外地友人来访,说来拜访老作家,因为对方正学写诗。受宠若惊,猛猛冲茶。这位“诗人”用潮州话说:“请请请,食食食”,口音纯正。她说这是她来潮州几天学到的方言,也是最简练最美味的一首诗,祥和的气氛飘满古城。
今年这个中秋与国庆双节最后一天,我到牌坊街小林的茶叶店蹭茶。小林是我应邀去参加一个电视节目的拍摄时认识的,她的茶叶店开得很旺,待客特别热情。她说我要是早到一点就好了,刚好有几个外地人在这里有一场关于工夫茶的精彩对话。
她店里会客厅颇宽敞,长长的茶几可供10人左右一起喝茶,主要是供顾客试茶的,试尝,合口味才买。这天晚饭后,来了四位小姑娘,昆明游客,她们明天要回去了,住宿在近旁,就过来品茶。小林也闲着,就陪着,应要求介绍工夫茶文化,边操作边讲解。姑娘们兴致甚浓,却似乎没有买茶的意思。
这时,进来一位常客崔老师,是一位来自天津的退休中学教师,几年前退休到处旅游,到了潮州被工夫茶吸引了,爱上了潮州。从此每年都来住上两三个月,在市区租间市民的闲置小屋。几年下来,在古城有了不少茶友,小林就是他的忘年交。
崔老师一进来就接手小林为小姑娘们冲茶,教她们如何操作。小姑娘心情好,把刚从小林口中听到的口诀拿出来卖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崔老师说这是浅层文化,工夫茶文化的深层次文化就在品茶人必须凑得近,必须是像我们五六个人三个杯,先是尊老敬贤,再是互敬互让:“请请请,食食食”,这敬与和才是工夫茶的核心文化点!
我听后觉得很新鲜。崔老师的文化点之说应该是自己的创造,专家们不一定认可。但我以为潮州工夫茶本是民间的日常饮品,崔老师的言谈也是民间文化,可能不严谨,但“敬与和”是工夫茶的文化点值得参考。
听了崔老师的论述,四位小姑娘都起身买茶,每人还都各买了一套工夫茶具。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长江游轮上的小王来了:我是专程去雁门关寻找你家族亲王昭君的足印了,你何时来潮州品尝正宗潮州工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