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历史就是现实 现实让人读懂历史

   日期:2024-11-07    作者:caijiyuan 移动:http://gzhdwind.xhstdz.com/quote/1788.html

本报记者 张嘉

王立群:历史就是现实 现实让人读懂历史

距离2007年首次出版后,时隔17年, “王立群读《史记》”全新修订版最新推出。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系列1版1次图书还未全部入库,出版社就已安排紧急加印1版2次。“王立群读《史记》”人气之高可见一斑。

《史记》已经是王立群教授生命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79岁的他仍能大段流畅地背诵《史记》原文。谈及与《史记》长达60年的不解之缘时,王立群表示,自己曾在特殊的时代,藏起一部《史记》反复阅读,《史记》给他带来登上《百家讲坛》的重要机遇。正是丰富的人生经历赋予了他理解《史记》的独特视角,使他在面对这部巨著时,不仅能领略其文学价值,更能从中体悟到对人生抉择的指引与对社会责任的警醒。

王教授认为,《史记》不仅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更是对中华文化根与魂的生动诠释。读懂《史记》,可以了解很多历史真相,了解人性的多样性。五千年的历史,需要学术研究,也同样需要向大众普及。

新版对项羽部分修订最多 认为他是乱世英雄

东方出版社此次推出“王立群读《史记》”精装版,不仅在装帧设计上别出心裁,而且在内容上也做了全新修订,其中《西楚霸王项羽》部分,将项羽重新定位为乱世英雄,内容作了重大修订。

王立群教授评价项羽“政治上很天真,性格上很可爱”,他认为,项羽虽然只活了31年,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史记》的十二本纪中,从《秦始皇本纪》开始,除了《项羽本纪》和《吕太后本纪》,都是汉代刘姓皇族的“本纪”。《吕太后本纪》是个例外,因为她没有称帝。《史记》将项羽列入“本纪”,他的传记成就了《史记》,《史记》的记载也使项羽千古留名。项羽不愿东渡乌江,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看淡了个人的生死荣辱,珍视江东子弟的声名。他不愿苟且偷生,更不可能屈膝投降,这不是一位末路英雄的悲歌,而是一位血性男儿的赞歌。在王立群教授看来,项羽虽败犹荣,其短暂而璀璨的人生,展现了乱世英雄的血性与尊严。

至于刘邦,王立群教授认为他虽然有很多毛病,有很多让人诟病的地方,例如爱骂人,关键时刻只顾自己不顾孩子,市民气息浓厚,但他也是一个有本事的人,“比如刘邦非常善听,谁的话有道理,他一下就能听出来,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他善听,这让他能集中所有人的正确意见,最后做出决断。除了善听,刘邦还知人善用,多谋善断。这显然比项羽高明多了,项羽有点刚愎自用,太自信了。自信是人性的一个优点。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什么事情也完不成,因为有自信,你才能用百折不挠的勇气去克服在实现人生目标过程中的所有困难和障碍,所以,没有自信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的自信过了头,那就坏了,自信过了头就成了谬误了,就是刚愎自用。”

最喜欢司马迁 想和秦始皇聊一聊

问到最喜欢《史记》中的哪个人,王教授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司马迁,在他看来,司马迁比《史记》中写的任何人物都伟大,“他忍辱负重著书,写成千古流传的《史记》,完整记录了从上古三代一直到汉武帝这个时期的历史。我们今天才能了解这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他开创了为‘二十四史’所承袭的独特史书体例,创造了比较完整的历史年表,这一份伟大的事业,最值得景仰。”

而如果有一种超能力可以邀请一位古人来对谈,王教授说他想和千古一帝秦始皇聊一聊。王教授认为秦始皇“一是说不得,二是说不清,三是说不完”。说不清是指通常人们认为秦始皇贡献中最核心的两个字是统一,统一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但其实秦始皇最大的贡献不只是这些。他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帝国制,或曰中央集权制。秦始皇第二个贡献是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秦始皇创建统一的帝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至今仍然能够成为大国的基本框架。“我想问问他干吗那么急,比如说他修长城是为了解决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问题,是可以修的,但是他一件好事搞那么急,最后全国老百姓都反感,把他的帝国给推翻了,何必?你缓着点悠着点干行不行?他做的好多事,原本没有错,例如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但都太急了。我想和他谈谈这些事,和他说别急,慢慢来。”

讲史就要讲真相,说老实话 做老实事,尤其是做学问

王立群教授介绍说,他目前讲《史记》,包括这次修订“王立群读《史记》”,主要依靠的是《史记》,并以《左传》《国语》《战国策》《汉书》等其他史书内容作为补充互证,力求严谨、准确、全面。“我使用的考古史料并不多,毕竟考古史料是片段,是不是能够完全推翻《史记》记载?我觉得出土文献的东西可以做我们研究的参考,可以在写论文的时候引用它,但是如果说用它完全取代《史记》,我的态度是需要慎重一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一些历史给予了“多项选择”,比如秦始皇的生父问题,在《秦始皇本纪》和《吕不韦列传》有不同的记载,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为了解答“秦始皇生父究竟是谁”的这个问题,王立群讲述说他曾经研读了河南大学医学院的妇产科教材,又和开封市妇产科主任详细地聊了聊,“最后我在《百家讲坛》讲出我的观点,秦始皇嬴政就是秦庄襄王之子。”王教授表示,讲课时可以讲得风趣一些,做些现代科学的解释,“但是我心里很清楚,我得出这个观点最根本的依据是秦国在王位的传承上,是绝对要讲血统纯正的。如果吕不韦的儿子能够去继承秦王,也把秦国这样的王权继承看得太儿戏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古人在智慧上一点不比我们差。所以像这样的问题,我们讲史的人可以追求一些趣味,但是必须得坚守一个基本立场。我觉得作为主讲老师,心里应当对此非常清楚。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尤其是做学问。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说过头话,不能做虚文。”

王立群称赞《史记》的史料严谨,“司马迁在写到一些事件的时候,往往采取并存的办法。比如秦始皇是谁的孩子,两种说法他都记录下来,由后人来判断。还有著名的赵氏孤儿,司马迁同样把两个版本并存了,他没有说哪个版本是正确的,也没有说哪个版本是存疑的,这就给后来的文学家在构建历史的时候提供了空间。”

王教授认为历史有两种,一个是历史事实,一个是后人对历史事实的解读,“这个解读我们叫构建,构建的历史是后人对历史的一种解读。构建者有不同的目的,有史学家的构建,有文学家的构建,有戏剧家的构建。”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纯美爱情 可能是司马相如有预谋的骗婚行动

历史既然有真实的历史和后人构建的历史,那么普通人该如何读史?王教授认为读史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真实的历史”,那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儿,是历史的根;第二层,是“记录的历史”,就是史官笔下的记载,相当于树干,带着他们的观察和筛选;第三层,是“传播的历史”,就像枝叶,经过口口相传、书籍流传,可能会添油加醋、变形走样;第四层,是“接受的历史”,就是每个人心中理解的历史,这是树上结出的果子,口味各异。所以,想要接近历史真相,就得一层层剥开,既要看记录,还要辨传播,更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

王教授认为,《史记》的魅力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生动描绘,他鼓励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要关注历史事件的表象,更要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动机,从而洞悉人性的普遍规律与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比如,王教授认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可能并非是传统认知中的纯美爱情,而是司马相如有预谋的骗婚行动。再比如扁鹊,王教授认为他更像是上古医学智慧的象征,而非具体的某个人。他说:“我不是故意要发表大胆解读,我是细读文本罢了。细读了,就看明白了。希望大家读史时不能光盯着故事看热闹,还要学会抽丝剥茧,思考背后的史实、史家的观点、流传的变化,以及自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独立判断。敢于质疑,善于分析,这样读史才有趣,也能从中学到真东西。”

在王立群教授看来,历史最吊诡的是它往往记住了见证者,却忘记了奠基者,“因此历史的书写并非总是公正无偏,有时需要我们深入探寻,还原那些默默耕耘、奠定基础的无名英雄。”

真正让我读懂《史记》的是经历是现实

《百家讲坛》主讲人中,王立群是唯一教过小学、中学、大学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的教师。他还是教过中小学除体育课外所有课程包括音乐课的教师。他曾41年如一日默默无闻躬耕于教育,却在61岁已过耳顺之年一夜成名。

谈及“大器晚成”,王立群教授笑说因为自己61岁登上《百家讲坛》,“所以人们觉得我是大器晚成,实际上也没什么大器,晚倒是晚了,是不是成也不好说。我可能经历比较特殊,34岁才考上研究生,37岁研究生才毕业。”

而对于自己的讲解经常“破圈”,被引为“金句”,王立群教授表示或许与他社会经历多有关,“真正让我读懂《史记》的是经历,是现实。回首读《史记》、讲《史记》的日子,我深深体会到:历史虽然是过去,但历史从未过去;历史就是现实,现实让人读懂历史。”

对于个人成长与成功的要素,王立群教授有“四行”理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让人生散发光彩,必须具备四个‘行’:自身有能力、有人认可你的能力、认可你的人有权威、你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而对于机遇和能力,王教授认为能力是基础,没有能力,机遇来了也没有用。但是只有能力没有机遇的话,恐怕也很难有发展,“所以二者都重要”。他建议年轻人,在机遇没来之前,踏实学习,就像他在《西楚霸王项羽》中写的,“一个人要想在有限的人生中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有时代的大平台和个人的小平台。没有时代的大平台,就不能借助于历史潮流的力量,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没有个人的小平台,时代的大平台就不属于自己。”

以自己为例,王立群教授说自己天生的性格就很淡泊,就是想读书想写书,而在《百家讲坛》这个机遇来时,又会以自己的能力抓到机会。“人生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长跑比赛,有时领先,有时落后,但只要还在路上,就有机会。付出与所得如同一对双胞胎。”

很多年轻人面临个人和人际关系等复杂纠结中,造成焦虑、内卷、内耗等,对此王教授的建议就是调整心态,“你要整天纠缠在人际关系里,啥也做不成。人际关系是最扰乱心态的,我的办法就是隔绝,不要介入到世俗中间。如果你看透了,这些都不是多重要的事情,还扰乱你的心态,影响你养生,影响你做事儿。改变不了的事情你就不要去想,淡然处之。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多读书。比如说我有了上电视讲座的机会,那我就好好地讲,认真地讲。所以我的诀窍就是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事。没机会了你就等着,机会来了你就努力抓住。人的一生中真正关心你的人非常少,只看结果,不问原因的人太多太多;因此,不要指望会有人仔细认真地关心你,即使是非常欣赏你的人,他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忽视你。在这一点上要学会理解,不要抱怨。”

在人际交往与赞誉之道上,王立群教授同样见解独到:“赞美他人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对实力相当者给予赞美,体现出胸怀的宽广;对看似不值得赞美者予以肯定,实则是借力打力的高明之举;而敢于赞美比自己更强大的人,更显现出勇敢无畏的气魄。”

现在生活的三个关键词 下降、适度、有意义

王立群教授现在仍能流利地将古文原话背诵,让记者羡慕不已,王教授却感慨自己自从“阳”过之后,记忆力已经不如从前了,现在他的生活可以用“下降、适度、有意义”这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具体而言,王立群教授表示下降包括体力、体能、记忆力、视力、听力,全面下降,“2022年12月,我在协和医院住了11天,很危险,这是一个造成我下降的关键。”

王教授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是散步,“现在如果大步走,走得比较快的话,左腿的骨头会疼。但是散步对老年人有好处,所以还是要走,但要适度。”

有意义则是做有意义的事情,读书、写作对他来说“意义非凡”,“现在我还有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个是《〈文选〉汇校汇注》,这一部文学巨著,也是目前为止《文选》研究唯一的一部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已经立项十年了,总字数有3000多万字,我是首席专家,还在最后的审校过程中。另一个是由国家社科规划办和中国历史研究院指定的项目《中国通俗历史·秦汉卷》。我想把这两项工作做完,最好不要出版的时候,自己的名字上被打了黑框,也因此,我也辞掉了央视的很多活动。”

减少上电视,无疑曝光度降低,那不会担心自己的名气吗?王教授笑了,“名气是一个光环,但是失去了掌控的能力,可能这个光环就会变成你的紧箍咒。要那个虚名有什么用呢?如果你不读书,不研究,腹中空空,有名无实,那好吗?我觉得不好,自己心里不踏实,还是读一点书,增长一点见识。自己提高了,心里踏实了,比什么都好。懂得进退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懂得‘退’比懂得‘进’更难,因为‘进’是人性的本能追求,‘退’则是人生的生存智慧。”

作为文化学者,王立群教授博览群书,专攻研究,却也“萌”句频出,时不时冒出些“时髦”词汇。据悉,王教授从1992年便开始使用电脑,是互联网上最活跃的学者之一,现在的他还会自己抽空制作视频,每条动辄有几百万的点击量。喜爱接受新事物的王立群教授认为视频和直播等形式对于传播文化有帮助,成本也低,“我自己平时也会看点知识性的,看到推荐我有兴趣的书,就会网购,在网上看到好文章也会浏览一下,但时间都不多,主要是了解信息。我有自己的书要看,有自己的书要写,没有太多精力放在网络上。”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