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带来充满光亮的“希望”

   日期:2024-11-07    作者:caijiyuan 移动:http://gzhdwind.xhstdz.com/quote/914.html

年度关键词:希望

微光成炬,带来充满光亮的“希望”

□ 本报记者 胡安静 王子杰

“希望”,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赵炜接受采访时口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他说,在跨进2023年的那一刻,看着眼前的病人,脑子里突然就闪现出一个新年愿望,“很真诚,就是希望大家这一年都平平安安的”。从2022年12月中旬开始,随着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增加,赵炜几乎就住在了医院。“我们只能拼尽全力,这样更多的家庭、更多的人才能看到希望,2023年的生活才会更加有力量。”

2020年,赵炜作为江苏支援湖北黄石医疗队队员,曾和战友们一起用48小时改造出了一个专门收治重症患者的ICU病区,并在后来的40多天时间里拉回了一个又一个在死亡线上徘徊的生命。2022年岁末,面对陆续住进病房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赵炜说,“现在,患者的希望就在这里,我们一定会守住的。”

2022年12月26日,高烧数日伴有呼吸困难的百岁老人陈世鹏被救护车送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指脉氧只有80%,胸部CT检查提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确诊新冠病毒感染,情况极其危急!经过医护人员紧急处置,在进入ICU72个小时后,老人的呼吸衰竭得到了完全纠正。“我非常高兴,有你们把我照顾得好好的,能够早日康复回家,我要请你们到家里做客。”陈世鹏老人躺在病床上,一个字一个字清晰地对身边一直守护自己的医护人员说。

“100岁的老人可以好转,给了我们医护人员‘希望’。生命是有韧性的,ICU里的医生、护士守护的是最后那一丝生的希望。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都要去牢牢地抓住。”赵炜说。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让我们回到2020年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临近傍晚,南京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南京南站,江苏援湖北医疗队的医护人员,整装待发。前路未知、风险未知,他们只知道,去了,抢救病人,人活着,一切就有希望。2023年的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在疫情防控新阶段,白衣为甲的医护人员们又一次“出发”,这一次他们要拼的依旧是“希望”。

江苏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任思芳,元旦前顶着39.5℃的高烧扛过了一个晚班。吃了6片布洛芬后,实在撑不住的她只休了3天假,就强忍着咳嗽,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柳莹说:“我们以前排班都是一个礼拜排一次,现在是一天排一次,有些护士微信私发给我说‘护士长,你不要在群里面喊人,直接喊我就行了’。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没有减少,所有的操作、所有的治疗没有缩减一丝一毫的工作量。就连每天早上要给病人擦身,我们还是坚持擦,这个班做不完,下一个班继续做!”

柳莹的声音里有哽咽,但更多的是坚定。2020年初,柳莹驰援武汉,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和金银潭医院度过了一个最寒冷的冬天,也迎来了一个最绚烂的春天。“我们ICU里有70%的护士参加过武汉抗疫,那一段日子的艰苦与坚持,3年后仍然历历在目。当下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并不弱于当时。”柳莹把当年按上了满满红指印的请战书照片再次发给同事们看,她说:“那时候大家一点点克服恐惧,坚持到胜利,这次我们也一定可以。”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第一时间开设了新闻专题。3年时间,每一位记者用自己的文字、图片、视频记录下了一个又一个或是让人泪流满面、或是让人倍感温暖的故事。每一次,当医护工作者成为我们采访报道的对象,他们面对生命时的那种敬畏总是让人动情。蓦然回首,那些守护生命的人,依然坚定地站在我们身后,微光成炬,点亮每一个人走出疫情的路,也燃起明天一定会更好的希望。

2023年伊始,翻开一本本写满潦草字迹的采访本,里面有2020年冬天,驰援武汉、黄石的医护们常说的那句“守住,一个都不能放弃!”;有2021年疫情反复时,新生儿科护士怀抱转运新生儿时那份轻柔与呵护,充满“妈妈的味道”;有2022年年底,南京秦淮区淮海路家庭医生团队一位医生用沙哑嗓音讲的那句“我们一直都在”……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