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文,透露他有意在未来访问中国,但前提是中方需要正式发出邀请。如此看来,特朗普的访华行程似乎已逐渐成型,八九不离十。然而,随着这一消息的传播,英国广播公司(BBC)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特朗普进行此行,那么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是否能够随行呢?鲁比奥作为美国最高级别的外交官,理应在特朗普身旁。但现实却是,鲁比奥因受到制裁,无法踏入中国的国土。即使中方宽容地允许他入境,他的不在场也无疑会影响中美之间的谈判氛围。
值得回忆的是,早在七月份,鲁比奥与中国外长王毅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会晤时,双方并未握手,眼神交流也相对冷淡。照片显示,两人都流露出严肃的表情,丝毫没有笑意,这无疑让这一会议的气氛更加紧张。
那么,鲁比奥会不会成为特朗普访华的重大障碍呢?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特朗普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决策者,而鲁比奥在其中更多地扮演了传达信息的角色。美国对于中国的政策主要还是由“总统-白宫团队”来制定,国会的领导者再如何强硬,最终只能在既定政策上稍加修饰,无法真正改变政策的总体走向。
换句话说,即便鲁比奥在参议院高声叫嚷、推动法案,甚至发出威胁以增加中美关系的紧张,但当特朗普准备访华时,他最多也只能起到制造噪音的作用,而不可能真正阻碍行程的进行。那么,中国是否会考虑解除对鲁比奥的制裁呢?从根本上来说,中方的制裁,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表态,针对鲁比奥长期以来在新疆、台湾及人权等敏感议题上的施压。
如果特朗普的访华被双方视为一个“破冰”或“重新设定基调”的重要机会,中国技术上可能会给予鲁比奥一个“临时豁免”或“有限解除”,例如仅在访问期间有效。这种做法既可以维护特朗普的面子,同时也不至于让中方的大方向有所妥协。
实际上,国际上关于外交豁免的先例并不少见。曾在奥巴马执政时期,一些被美国制裁的朝鲜官员在美朝谈判时获得了“有限入境许可”,可以前往纽约参加联合国会议或进行闭门磋商。此外,联合国大会的召开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某些国家的领导人和外交部长可能会受到美国的制裁,甚至在旅行禁令之列,但作为东道国,美国依然需发放“外交签证”,因此出现了“只允许进行正事、不涉及其他活动”的临时放行模式。
例如,在2018年期间,尽管某些俄罗斯议员受到美国制裁,但特朗普政府还是在赫尔辛基峰会期间允许一些“黑名单”上的俄方官员入境,理由是“参加国际会议,属于外交例外”。由此可见,在国际关系背景下,给予鲁比奥一个“临时外交通行证”是有可能的,也不会违背制裁的初衷。然而,永久解除制裁则根本不在讨论之列,这将意味着美国政策立场的重大转变,而在当前的形势下,这种转变显然是不现实的。毕竟,目前中美关系依旧处于紧张的博弈之中。
随着中美两国间的最近一次会谈结束,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将贸易协定的截止期限再次延长一个月。这个选择显然是出于无奈,面对复杂的现实与局势变化,以及这场漫长拉锯战的持续进行。尽管贸易协定的期限一再延长,表面看似务实,实则反映出双方在现实中的拘束。没有一方能够轻松摆脱这种局面,也没有一方愿意作出彻底的让步。这便是中美关系的真实写照:无奈,但必须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