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
历史试卷
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当“盟主”。齐国、晋国、楚国接续争雄,吴越争霸。诸侯成为“盟主”可以()
A.取代周天子获得分封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
C.免除向周王室纳税的义务 D.号令各诸侯国的行动
2.隋唐时期,常有商贩运着木材到城中指定区域进行售卖,也有人在城外种植桑树,然后砍伐送到城市作为柴薪进行售卖为生。由此可知,该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B.城市能源问题突出
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市镇经济开始兴起
3.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籍编纂。弘治年间进士邝璠以《耕织图》为蓝本,编撰《便民图纂》一书,为苏南一带农村日常生活及农事活动提供指导。其内容庞杂,载有农艺、园艺、养畜等农业技术和饮食器用方面的知识。《便民图纂》的出现体现了()
A.朝廷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B.士大夫阶层趋于世俗化
C.平民文化需求范围扩大 D.日常生产生活的标准化
4.清初《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小说出版盛行,广为传播,同时出现了满文版本进行刊印。而对于清政府认为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书籍则被列为禁书,进行销毁。这导致了()
A.世俗文化发展停滞化 B.社会政治和平失序化
C.政府的思想专制僵化 D.传统伦理道德的延续
5.19世纪50年代之前,江苏镇江府土地多集中于地主手中。而到了六七十年代,镇江府“大地主不复存在”,十之八九的土地为耕者所有,1888年后基本集中在小农户手上。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西方列强入侵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太平天国运动 D.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
6.20世纪初,清廷正式宣布考察政治的决定后,获得了国内外社会各界广泛认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朝廷对立宪政治认识的大转变。“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及今朝。”一时间内国内外革命的风声也都消失。由此可见清末宪政()
A.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B.使得知识分子意见趋向统一
C.是清廷通过改革自救的手段 D.符合其时代背景和政治需求
7.下图表(表)为1943年陕甘宁边区佳县城关区各阶层公粮负担情况。
阶层
户数
人口
总收入(石)
公粮(石)
公粮占收入%
地主
16
91
462.0
104.70
22.6%
富农
40
356
679.5
92.09
13.5%
中农
244
1352
1481.8
120.95
8.1%
贫农
588
2498
1376.8
30.34
2.1%
雇农
64
235
58.8
—
—
其它
37
214
111.3
2.92
2.6%
合计
989
4746
4170.2
351.00
8.4%
这一现象体现了()
A.社会阶级间的差距的扩大 B.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满足
C.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扩大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8.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七条中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这一规定()
A.有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 B.开启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C.推动了基层的民主与法治建设 D.确立以人民为导向的创作方向
9.在14世纪之前,人们把时间寄托给上帝,时间是“走向永恒过渡”。而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除了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他们强调要掌控时间,把握当下。一位意大利的母亲在给她儿子的信中说道,“要好好利用时间,不要荒废了时间……”这表明文艺复兴()
A.冲击了宗教势力 B.因信称义开始确立
C.强化了世俗观念 D.天赋人权广泛传播